御伯爵珠宝怎么样,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
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冲突越演越烈,其中最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就应属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一场明朝与北边蒙古之间的战争,明朝50万人马被蒙古3万铁 骑屠杀殆尽,惨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1447年,蒙古瓦剌“太师淮王”派贡使2000进京朝贡,却诈称3000人以骗取朝 廷赏赐,还提出了明蒙联姻的要求,这些要求都遭到明朝大太监王振的拒绝。 以此 为借口,亲率三路南下大军进人明朝北疆大同、辽东以及宣府。
瓦剌军势如破竹, 连破塞外诸军事堡垒。在诸路败报频传之时,年仅23岁的明英宗在王振力劝之下决 定亲征蒙古瓦剌。1447年阴历七月十七日,英宗带着王振以及临时组建的50万大军出征塞北。在此之前,朝廷大臣纷纷劝阻英宗皇帝千万不要“御驾亲征”。
因为仅 仅几万敌寇,犯不着皇帝亲自出马。但是,英宗却想效仿自己的祖宗太祖、成祖那 样跨马出征,不顾大臣的劝阻执意出征。加上王振想要抓住机会立大功以树立威信 的心理,力劝英宗出征,这也更坚定了英宗亲征的信心。
浩浩荡荡五十万大军出发,朝廷之中三分之二的官员随驾出征。 八月抵达大 同,瓦剌部见状佯装避去,实际是想要诱敌深入。王振在太监郭敬的劝导之下决定 退兵。13天之后,明军退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被追击而来的蒙古瓦剌军几面围 攻,明军几十万大军在饥渴交迫之下,溃不成军,几乎被屠杀殆尽。
明英宗被瓦剌 军俘虏,王振被杀。明朝50万大军在蒙古瓦剌三万铁骑面前毫无招架的能力,从常理说即使是采取 人数战术,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烈,但是明朝军队却败了。 这其中原因也错综复杂。
首先,明朝出征的50万大军是在仓促之中组建而成,毫无战斗力可言。更何况 在长达一个月的行军旅途之中,沿途随行役夫十多万,军队补给不足,从出征的第 一天开始,大军内部就陷入了混乱之中。毫无战斗力可言的50万明朝大军在面对经 年累月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蒙古瓦剌铁骑时,毫无抵抗力可言。
第二,从双方领导人而言。明太祖、明成祖一生戎马,屡经战阵,而明英宗仅 仅是金笼贵鸟,哪里见过真战场,在指挥军队上毫无经验。真正指挥明军的太监王 振,出身社会底层,根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也没有军队实际指挥经验。
在作战过 程之中,王振还一意孤行,为了一己私欲改变了军队撤退路线,本来明朝大军应该 经大同由居庸关回北京,而王振想要衣锦还乡显摆一下,就决定改道由紫荆关入 京。 疲惫不堪的明朝大军又惊惶退走,在到达距王振的家乡蔚州40里之时,他又决 定改道仍从居庸关入京。
如此反复折腾,军队行程拖了八天之久,使得瓦剌军直追 而上,在土木堡消灭了 50万明朝军队。瓦剌军首领却是善于用兵、懂得心理战之 人。在土木堡一战之前,他就先截断了明军的水源,使得50万明军饥渴交迫,乱成 一团。
同时为了麻痹明军,还假意讲和,在明军松懈下来的时候再大举进攻,此时 的明军已经毫无抵抗力,任人宰割。第三,明朝军队领导集团内部混乱不堪,大部分将领因为反对皇帝亲征,遭到 王振的迫害,许多善战的将军、将士敢怒不敢言。
土木堡之战,毫无疑问,是一件偶发性事性,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使得明军50万 大军全军覆没。
二战中的法国是一战即溃吗?
二战的法国确实是一战即溃,仅仅抵抗了38天就投降了。根本原因在于一战给法国人创伤太大太大了,法国人不想、也没有勇气再这么惨烈地流血了。1
笔者曾到法国旅游,去参观过位于巴黎五区圣雅克路的路易勒格朗中学,那里一座座教室的外墙上密密麻麻刻满了人名,我感到费解,一问才知道,那些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这所学校师生的名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几乎都是在法国境内打的,有132.5万法国军人死亡或失踪,20万平民丧生于战火,300万人伤残,其中100万人完全残废,要知道当时整个法国也不过4000万人口。
更严重的是,法国人死去的大多是年轻力壮的青年,失去这部分人,对人口、经济、社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损失人口中教师、高中和大学学生、工程师等社会精英占相当比例。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整整损失了一代人。
4000万人死伤近450万,这个比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中是最高的。
2但是,这还不是法兰西人口损失的全部意义,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300万人受伤,其中75万成了残疾人,12.5万人被截肢。这个数字对4000万总人口来说也极为惊人。
还是强调这样一句:作为青壮劳力和潜在人口增殖者的年轻人损失惨重。
按法国学者乔治·杜波的研究,20到45岁(以1914年的年龄计算)的法国男子当中,10人当中有“两个阵亡,一个成了赡养的对象,三个需要一定时期的恢复”。
事实上,法国社会的各阶层都受到了打击,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受损严重,知识分子的损失则尤为严重:入伍的中学教师有一半在战争中阵亡,巴黎高师和综合工科学校的毕业生死亡率也很高。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马奇诺防线,法国人试图躲在钢筋水泥的堡垒里就可以保卫和平。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人对才过去20年的一战记忆犹新,战斗意志一开始就不高。
31940年,法国本土是打不下去了,陆军主力和英国远征军一起在佛兰德斯地区被包围,后备部队则根本没有一战时的战斗热情,以至于丘吉尔连夜飞到法国用法语问甘末林:什么地方还有法国士兵?甘末林的回答是:没有。
当时的情况就是得靠人命去挡,不组织部队填到马恩河,巴黎是守不住的。1914年法国人就是靠着巨大伤亡的白刃战守住了马恩河,但1940年,法国人不想为国家再流一遍血了…
那么希望何在?为什么要人民继续流血?因此贝当投降了。当时法国上下的氛围和民众心态,其实已经不允许法国政府继续打下去了。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仅在位四年便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拉下了皇帝宝座。从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允炆在治国方面的确算得上是位仁慈之君,那么朱棣为何还要造反呢?原因便在于,朱允炆在对付自己叔叔们的时候,完全谈不上仁慈。同时,一系列奇葩的操作,反而给了朱棣起兵的机会。
建文帝施政虽显仁慈,但对叔叔们下手极为狠辣作为一位帝王,建文帝继位之后,倒的确对朱元璋时期的一系列严苛政策进行了改革,例如律法方面,朱元璋在位时期,不仅推行严苛峻法,而且还会用“诰”来对法典进行补充,并用“榜文”发布典型案例,而这两点在建文帝继位之后,全部被禁止和停用。
再如赋税方面,针对洪武朝某些过重的税收进行了减免,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尤其是减少了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虽然这种做法在洪武朝已经出现,但建文帝继位之后力度无疑要更大一些。此外,建文帝还对佛、道二教拥有的免税土地进行了限制,减轻了百姓们的不满情绪。
从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来看,建文帝倒也算得上是一位仁慈君主,这既有建文帝自身性格的原因,同样也有其宠信的黄子澄、方孝孺和齐泰之功,毕竟这三位乃是传统的儒家士子。不过,朱允炆在对待分封于各地的叔叔们,下手可就算不上多么仁慈了。
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从建文帝继位到朱棣起兵这段时间,建文帝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1、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2、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1398年6月30日),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3、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以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举报父亲图谋不轨为由,派遣李景隆突袭开封抓捕朱橚,并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
4、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朱允炆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隶属于燕王管辖的军队。
5、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燕王朱棣派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趁机收买其为燕王府内应,葛诚返回后被朱棣察觉。之后,朱棣亲自入朝试探,觉察到朝廷对自己怀有戒心,返回燕王府后以患病为由闭门不出,建文帝将其三子放回北平。
6、建文元年(1400年)四月,建文帝再削齐王、湘王、代王,三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齐王软禁南京;代王软禁大同。
7、建文元年(1400年)六月,建文帝又削岷王,废为庶人,迁漳州。同月,燕山百户倪亮上书,言称燕王朱棣与于谅、周铎等人密谋造反,朝廷下令将于谅、周铎捉拿至京师处死,并下诏斥责朱棣。朱棣开始装疯,本已骗过张昺、谢贵,但却被长史葛诚戳穿。
8、建文元年(1400年)七月,朱棣派使者前往京师奏事,结果使者被齐泰等抓获审问,被迫供出燕王朱棣密谋造反罪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七月初四,接到密旨的张昺、谢贵率兵包围燕王府,却不知张信已经将此事提前告知朱棣,朱棣遂用计捕获张昺、谢贵、葛诚、卢振,将四人全部处死,随即起兵反叛。
如上所述,建文帝在施政方面虽然显露出了仁慈的一面,但在对叔叔们下手的时候,却堪称狠辣无比,在朱元璋刚刚去世一个多月,便已经对周王朱橚下手了。
燕王朱棣既是被逼造反,同时也是建文帝给的机会从朱棣起兵前的种种迹象来看,朱棣显然是一步步被逼上了谋反之路。而更为讽刺的是,正是建文帝自己的削藩之举,打破了朱元璋留下的稳定布局,从而给了朱棣起兵谋反的机会。
1、朱棣完全是被逼造反。从以上事态的发展来看,要说朱棣一开始就有谋反之心,显然不太可能。从建文帝开始削藩,朱棣一直都是小心避让,毕竟周王朱橚被削,是被其次子朱有爋告发谋反,也算的上是“证据确凿”。直到长史葛诚出现异状,朱棣这才觉察到事情并不简单,但此时的他仍然选择了装病避嫌,但随着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削,朱棣这才明白建文帝原来是志在削藩,但此时兵权被夺的他也只能选择装疯,想要以此保全全家性命。然而,由于长史葛诚的叛变,装疯之举最终宣告失败,而部将于谅、周铎之死,则使朱棣意识到朝廷已经决定对自己下手,这才使其下定决心准备起兵谋反,但此时他所能依靠的,仅仅是燕王府中的八百私兵,若不是张信及时报信,朱棣起兵想要取得成功,其实希望极为渺茫。
2、建文帝愚蠢的削藩策略。其实朱允炆削藩之举并没有什么错,毕竟朱棣登基之后也采取了削藩之策,但在策略选择方面,朱允炆却错的有些离谱。要削藩,要么采用怀柔手段,例如朱棣那样,先削兵权,再罢王权,如此一来诸王的反应或许不会那么激烈。要么雷厉风行,从最难的燕王、宁王等声望较高、军队较多的藩王下手,只要拿下了这些实力强劲的藩王,那么剩下的也就好办了。然而,建文帝不仅削藩顺序搞错,而且为了名正言顺的削藩,竟然还想要“证据确凿”,更可笑的是选用的理由竟然大多是谋反,试问朱元璋才死了几天啊,全天下的王爷就都要造反了?你这建文皇帝未免也太失败了吧,而湘王直接用举家自焚给了建文帝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寒了天下人之心,反而给朱棣起兵造势不小。
3、建文帝给了朱棣活动空间。朱元璋虽然大封诸子为王,但按照朱元璋的安排,诸王之间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微妙关系,以燕王朱棣为例,彼时东北有辽王,北方有宁王,西边则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这些王爷不仅全都是实权王爷,且大多有带兵出征的经历,这种情形下,朱棣想要成功谋反,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时,却先将周王、齐王、代王先后削去,又将谷王囚禁、辽王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晋王朱棡、鲁王朱檀已经去世,而宁王也是自身难保。如此情形之下,反而使得朱棣失去了牵制,获得了极大的活动空间。
如上所述,在朝廷步步紧逼之下,朱棣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正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与其坐以待毙,何不放手一搏。更何况,如今获得了如此大的活动空间,朱棣起兵未必便没有一搏之力,朱棣就更不会坐以待毙了。
古代文人最推崇的是什么?
题主好,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立只是一个理想,能做到的没有多少人,但立德却是一个普遍的要求。德包含的东西太多,野狐以为,德所包含的气节,应该是古代文人最为推崇的东西。
一 什么是气节气节常被定义为志气和节操,这个定义很难让人满意,单一个“气”字就够复杂了,更何况“气节”。中国古代有很多概念是无法定义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从整体上模糊的去把握,去理解,因为那些概念本身就是开放的,也是模糊的,比如“道”这个概念,“气节”也是如此。野狐勉为其难的解释一下“气节”,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说到气节,必然要从孟子的“浩然之气”说起,孟子提出了养气说,说自己擅长于养气,并对气作了说明。孟子说这种气充满在天地之间,浩大刚强,是用正义和道德慢慢培养起来的,是从人自身中生发出来的。孟子描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身上就充斥着这种气节。文天祥的《正气歌》赞美的天地正气,也就是文人所推崇的大丈夫要有的气节。中国哲学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天地的统一,天地正气也就是文人推崇的气节。
有时也会说到骨气、志气,词语不同,实质是相同的。郭沫若《屈原》剧本中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大概是骂文人最严厉的话了,因为气节是文人最看中的东西。
文人的追求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语言中也体现出来了“气”重要,即使现在,我们也常能听到:做人要有骨气,要有志气,要为父母争口气、人活一口气这类话。词语和表述有差异,但实质上都是在强调做人的气节问题。
气节涉及的内容并不具体,但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一致,忠义是气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卖主求荣、重色轻友、背信弃义、临危变节等最是被人所看不起,因为失了这些东西,也就是失了气节。
二 古人重视气节的表现诗言志,古代诗歌中入诗最多的怕也就是“梅兰竹菊”,古代文人画最常用的题材也是“梅兰竹菊”,之所以这样,就是这些植物体现着文人所追求的气节。
在历史上,苏武、文天祥是被后世所崇敬的英雄,他们身上非常完美的体现了文人应该有的气节。蔡京、秦桧做到宰相,书法文才都是一等一的好,后世对其无不唾弃,也没有人去学习他们的书法,不是书法不好,是他们没有文人的气节,没有忠义之心。赵孟頫、王铎、吴梅村等,即使因为客观的原因,造成大节有损,也是很难得到原谅的,他们自己也很难原谅自己。赵孟頫做了元朝的高官,他去看望逃隐在山中的哥哥,他哥哥不让他从正门进家,让他从后门进来,就是因为他失节了,他内心有多痛苦可想而知。吴梅村做了二臣,临死时留下遗言,让家人以僧衣来殓自己,就是为了赎罪。连事出有因的李陵劝苏武投降不成,长叹一声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的不吃美国救济粮,能被普遍的激赏,无不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体现着文人的气节。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下,气节不断被强调和重视。气节问题不只是文人所特别推崇,整个社会对气节都是非常重视,气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气节的现代意义古代的文人相当于现代的读书人,现代人人都读书上学,但气节问题,远不及历史上那样被看重。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为了个人名利违背道德的事情随处可见。
现在虽然不直接提说气节问题,但气节所包含的内容依然是要坚守的。历史上讲忠义,我们现在不也讲爱国吗?看看那些言必称欧美的媚外者,他们几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完全算得上是当代文人,可文人应有的气节又到哪里去了?
见利忘义的社会现象就更多了,看看各种商品的造假,食物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哪个不是现代文化人的创造。
现在重提文化人、读书人的气节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东西,还是有着传统的力量,那就大张旗鼓的正面去强调气节吧。
关于【御伯爵珠宝怎么样】和【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