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通灵珠宝在哪里,故事发生地是在北京还是南京?
红楼一梦究竟在南在北的地点之争,由来已久。结合各个红楼大家的考证来看,红楼梦中的创作素材虽含有曹家在北京时期的生活点滴,但绝大部分素材均取自曹家在南京时期的状况。
红学界最有影响的俞平伯和周汝昌两位前辈学者都力主“北京”之说,俞先生最早提出“《红楼梦》的地方,是在北京。”周汝昌先生更认定北京恭王府就是“曹雪芹写他的荣国府大观园”的素材蓝本。而吴新雷、严中等许多红学家则认为红楼梦中的素材,虽有少许北京的元素,但其主要部分则均以南京江宁织造曹家为蓝本的。严中先生更一再声称“南京,曹雪芹的根;南京,红楼梦的源”,并付出巨大精力,对红楼梦中的许多地点、景物、园林进行考证,明确其与南京江宁织造曹家的关系。王涌坚先生在《红楼南北辩》一文中也写道:“贾府是假的,曹府是真的。不论在假的贾府中掺有多少假的成分——虚构的、理想的,但其毕竟是取材于真的曹府,并以曹府为其创作原型的。”他并从曹家在南、北两京时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比较,证明红楼梦中的创作素材虽含有曹家在北京时期的生活点滴,但绝大部分素材均取自曹家在南京时期的状况。
从政治地位方面看,曹家自曹玺起,曹寅、曹顒、曹頫三代四人连任江宁织造近六十年之久,尤其是曹寅与康熙皇帝的关系更非一般,他在任江宁织造期间,康熙四次南巡,都由他接驾,且住在织造府中,可谓恩宠异常。曹家在此期间,声势烜赫,风生水起,与朝野各户、官坊文坛、僧尼商贾,甚至王公贵族都有着广泛的交往。与此同时,曹家姻亲李煦任苏州织造,另一亲戚孙文成任杭州织造,“一荣俱荣”,盛极一时。
《红楼梦》一书第四回中所写的一张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护官符”,上面皆是南京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书中对于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豪奢生活的描述,正是江宁织造曹氏家族在南京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曹家在北京的状况与南京相比,则是冰火两重天。雍正四年,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曹頫被革职,籍家,接着被逮问返回北京,“枷号”在狱;在此前后,李煦、孙文成等几门与曹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亲戚,也都“运终数尽”,相继败落。相比曹家在南京时期的显赫声势,曹家在北京的政治地位实在败落不堪了,因而《红楼梦》中所叙述的那些事情,只能发生在南京,而完全不可能发生在北京。
其次,就经济状况而言。曹家在南京的经济状况和他家当时的正式地位是相称的。曹家为了四次接驾,“银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每次都要花费一、二十万两白银;为了修建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至少要几十万两银子;曹家生活奢华、挥霍无度,“金银滥用比泥沙”。由于长期掌控江宁织造、两淮盐政、五关铜肋等肥缺,曹家确实财力雄厚。正如《红楼梦》中所写“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以至书中叙述贾赦可以拿出八百两银子去买小老婆,贾珍可以拿一千两银子去为儿媳秦可卿买棺材。而由于抄家、革职、入狱,曹家回到北京以后的经济状况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就连骚扰驿站而受罚的四百四十三两二钱银子也拿不出来,一直拖了八年,才还了区区一百四十一两。至于书中贾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情节,可能取材于曹家在北京的生活,但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占了很小的一个章节而已。
第三,从住房条件辩南北,则更昭然若揭。曹家在北京原有“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处”,均为“小阁”、“小园”;而且曹家作为“包衣老奴”,也绝不敢在天子脚下兴建豪华府邸。在曹家被逮问返回北京后,原有住房都已被“奉旨赏给隋赫德”了;而隋赫德又将赏给他的房产中“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给了曹家居住度日。可以想见,上述“小阁”、“小园”及“十七间半房子”等均无法与书中的贾府相比;至于后来曹家“庐结西郊”、“环堵蓬蒿屯”的凄凉景象,与贾府更有天壤之别了。
因为据史料记载,江宁织造曹家在南京拥有私房十三处计四百八十间,还拥有一座五次作为皇帝行宫而四次是曹家接驾的织造署及署内花园——西园。足以证明,南京江宁织造曹家府第才是红楼梦书中贾府的生活原型。
第四,从占有庄田的悬殊来分辨南北。北京时期的曹家,由于革职籍家,逮问返京,早已一贫如洗,地无一垄,田无一亩;然而,南京时期的曹府,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官僚大地主。仅据雍正六年隋赫德的奏折披露,抄家时的曹頫一房尚有“地八处,共有十九顷零六十七亩。”而在《红楼梦》书中贾府庄头乌尽孝在向其主子“交租”时,谈及荣国府的庄田,不多不少真是“地八处”,再一次证明南京曹家是《红楼梦》书中贾府的生活原型。
第五,《红楼梦》书中提及贾府的主子不过一、二十人,而供他们役使的奴仆却有上百人之多。书中将这上百口贴身丫鬟、管家小厮、奶妈嬷嬷、轿夫跟班以及看门上夜、扫院做饭、栽花种树等活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正是现实生活中等级森严、奴仆成群的曹府的真实写照。查阅史料,雍正六年曹家在被抄之时,南京府中尚有“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之多;而雍正七年曹家逮问返京后,北京的曹家只有“家仆三对”、仅为六人而已,悬殊何其之大!足证《红楼梦》书中贾府的原型正是南京时期的曹府,而绝不可能是北京的曹家。
第六,《红楼梦》中写贾府有三座家庙,即铁槛寺,“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有香火地亩布施”。它是秦可卿寄灵之所。水月庵,“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为庵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一浑号,离铁槛寺不远”。它是王熙凤弄权之所。栊翠庵,“贾母等吃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
在现实生活中,江宁织造曹家在南京确实与这三座庙宇关系密切。书中的铁槛寺,即南京市区东北部的香林寺,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时曾游此地,并親笔题额,改名香林寺。1975年在院内发现“庙产碑”一块,记载“香林寺奉前织造部堂曹大人买施:秣陵关田二百七十余亩,和州田地一百五十余亩”。曹家不惜捐赠巨额资金,一次“买施”了四百二十余亩香火田,可见关系非同一般。现实生活中的水月庵,位于南京太平南路,不仅与书中的水月庵同名,而且确实离香林寺不远,曹寅曾在这里奉康熙之命种菩提子,所以确证是书中水月庵的原型。
最值得重视的为栊翠庵,这是曹家在南京建造的家庙,位于南京市区东北角中山东路291号,创建于康熙四十七年,原有三进殿堂,建筑大门有石刻匾额,上刻“古万寿禅寺”五个大字,直到近年才被拆除。曹寅曾在此处奉康熙之命种菩提子,曹頫又在这里为胤禛政敌胤禟藏匿镀金狮子一对。《红楼梦》里的栊翠庵是为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时建造的。它是贾府宅中唯一的家庙。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贾宝玉“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支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又写第五十回李纨命宝玉“访妙玉乞红梅”,宝玉不仅“笑欣欣擎了一只红梅进来”,还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竟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可知栊翠庵内有一梅园。
而万寿庵昔时也是一处赏梅胜地,至今其地仍名“梅园新村”,可证栊翠庵的原型即万寿庵。至于北京曹家,则根本谈不到建有家庙或蓄养尼僧了。此外,涌坚先生还就《红楼梦》一书中叙述贾府为贾妃省亲,买戏子,办行头,共花了五万多两银子,组成了一个家庭戏班之事,论证只有南京曹府才能有此财力,而北京曹家断无此可能。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原型应在南京,所以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先后用过五个名字,其中就有《红楼梦》、《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等三个书名均与南京密切有关。而他的友人敦敏在给曹雪芹的赠诗中又反复出现“秦淮风月忆繁华”“秦淮旧梦人犹在”等诗句,强调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南京的关系。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还是其他朝代?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红楼梦没有交代故事的年代背景,看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及风俗习惯,可以断定是明朝的背景,但曹雪芹明显的是“借古讽今”,揭示了一个道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
红楼梦是明朝吗?
不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架空历史,不过是影射清朝历史的,例如书中提到造反的义忠亲王原型可能是康熙的废太子(请参照刘心武的书),虽然红楼梦作者至今仍有争议,但是作者毕竟生活在康乾年年间嘛,所以现在很多人基本都把红楼梦当做清朝年间了。
这些都是需要了解清朝历史的前提下,读了红楼梦之后就会有更多感悟了。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还是清朝
《红楼梦》是写的明朝还是清朝
推荐你去看央视《百家讲坛》里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里面有讲到其实《红楼梦》里朝代应该是清朝。
一说是曹的自传,但由于清朝文字狱的原因,书中故意隐去了朝代。
但红楼研究者等还是从书中的种种描述中找到了清朝的踪迹。
另:还可看看 周汝昌关于红楼研究的作品。
【为什么曹雪芹把《红楼梦》的时间设定为明朝】
《红楼梦》为了躲避文字狱,第1回写的特别隐晦,作者一再强调此书和政治无关,没有明确的朝代背景,但是作者偷偷地交待了时代背景.第一回提到了“地陷东南”和“山崩地陷”两个词语,都是一笔带过.《山海经》对“地陷东南”的解释按《山海经》的说法,共工是祝融的儿子.共工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来,对父亲的权威渐渐充满着不满和质疑.从小被父亲祝融灌输:世界的本原是火的思想.而共工则对这个思想提出尖锐的挑战.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与父亲辩论起来,辩来辩去没有结果,终于父子两人反目成仇,诉诸武力解决.这两个男人于是就争斗起来,直到杀得天昏地暗,好不热闹.当共工被逼得没有出路时,共工无赖一下,用头去撞支天的柱子,这下柱子折了,天向东南方向塌了下来.于是引出一段女娲补天的故事.《淮南子》对“地陷东南”的解释《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百度对“地陷东南”的解释“地陷东南”来源自古代神话:共工与祝融交战,共工战败,共工便以头怒触不周山.没想到这座不周山起天柱的作用,结果造成“天柱折,地维绝,地陷东南,天倾西北”……人间顿时山崩地裂、洪水泛滥,人类蒙受苦难,于是产生了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救世神话.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是两个人为了争夺帝位,才导致地陷东南的.从而说明本书开头就说明了发生了战争.但原作者一笔带过,比较隐晦.不过作者明确地提到了女娲,已经表明了观点.百度对“山崩地陷”的解释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更有趣的是,第二个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我上网查了一下,“山崩地陷”这个成语出现的概率并不大,似乎《后汉书》是首创,但指地震,然后就是《三国演义》用到了,则是指战争.其余基本上是指地震.原作者对战争的写法总是一笔带过的.第1回还写道: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明朝末年,像这样的天灾是确实存在的,史书都有记载.后28回写的更多.大家都公认《红楼梦》是小说,不是自传,但从后28回的文字来看,写到了卖儿卖女、人吃人、蝗灾、瘟疫等天灾,这和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都对应上了.第1回还说贾雨村生于末世,过去红学爱好者受胡适的影响,一直以为《红楼梦》讲的就是原作者家的末世,这个说法也没错.但没想到作者的本意是讲一个朝代的末世.那只能是明朝末年.脂砚斋的批语说是风俗如此.我们知道,脂砚斋有时候喜欢歪批,也是因为政治因素,不敢说真话,只好采取歪批的方式.脂砚斋的本意就是指大环境就是明朝末年.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写明朝时为了“避险”第41节:康熙和曹寅的关系康熙和曹寅的关系,和曹雪芹他爷爷的关系,太不平常了,为什么说他们是发小呢?大家知道读书经常要有读伴,没有读伴的话,一个人太寂寞了,所以就有所谓"陪太子读书"的话;康熙那个时候当然没有被立为太子,那就是陪皇子读书,谁来陪呢?往往就从保母的儿子里面来选合适的少年.当时曹寅就被选来陪着康熙一块儿读书,是一个陪读.康熙当了皇帝以后,曹寅就成为他近身的侍卫,禁卫军当中的小头目.那当然太可靠了,是不是啊?一块儿玩儿大的,这个人来保卫他多合适啊!而且后来康熙除掉鳌拜,这些近身的侍卫也起了很大作用.鳌拜是一个擅权的权臣,康熙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法除掉他.你通过正式的手续逮捕他的话吧,早有人通风报信了,而且他还可能反抗,可能干脆举兵造反呢.最后康熙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就是他身边的一些侍卫包括曹寅都会摔跤,鳌拜进来见皇帝的时候,康熙是少年天子,就好像闹着玩儿似的,"把他给抓起来".
鳌拜就没怎么太反抗,因为抓他的都是些小孩儿,禁卫兵、侍卫、少年人、摔跤的,他觉得拉拉扯扯,好玩,没想到真给抓起来了.鳌拜身边也没有别的人,让谁来救他?没治了,就这么把鳌拜给除掉了.所以你想,曹寅的作用大不大啊?他们关系好不好啊?关系非常铁.因此,康熙皇帝后来带着太子到南方去南巡的时候,几次就都住在曹寅家,住在江宁织造家.说实在话,这有点荒唐,因为江宁那边很多大官按官阶、按地位都比曹寅重要,更何况皇帝住的地方应该不是任何官员的官邸,应该是一个单独的行宫.但康熙他就都没兴趣,你哪儿都别跟我说,我就只奔哪儿?我就奔曹寅家,就奔江宁织造那儿,我就住那儿.你看他们关系怎么样啊?住那儿以后,这是据正式的史料记载,孙氏当时还活着,曹寅的母亲还活着,康熙的保母孙氏还活着,当然,皇帝来了,孙氏就要过去谒见;见了皇帝,就要跪下了,因为那是皇帝嘛.康熙立刻把她搀起来,不让她跪,而且满脸喜色,叫做"见之色喜",满脸高兴,还说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他跟周围大臣说,"此吾家老人也".厉害不厉害?情不自禁,按说不应该这么说,你再喜欢她,她只是一个保母而已,她是一个高级奴才罢了,但是他感情太深了,他说这是我们...
红楼梦真的是影射明朝灭亡吗
不是,红楼梦是清朝人曹雪芹的作品,普遍认为其实是有映射一部分的曹雪芹家族的兴衰。
曹雪芹家族是江宁织造,是康熙的铁杆,天子深信的人物,兴盛一时。
康熙去世,雍正上台后,(为了筹集军费)抄了曹雪芹家族的家,所以曹雪芹遭遇有由极盛转极衰。
红楼梦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这本书没有指明朝代但由于这是曹雪芹写的曹雪芹的家族是清朝的包衣【就是下等满人】而红楼梦中人都是有原型的,是按照曹雪芹的亲身经历所改改编的所以这里面会有许多满人的习俗和满人用品-----------比如说黛玉进贾府,在晚间吃饭时,王夫人和凤姐还有李纨只是在桌旁劝客人进菜,自己在桌旁侍立。
这就是满人的习俗,婆婆在桌上吃饭时,媳妇要不得上桌。
要等他熬成婆婆,也会像贾母一样。
至于装束为什么是明代。
我想应该是,满人的服饰比起其他朝代来都最为特殊。
红楼梦有没有指明朝代,所以导演为了随大流,就把人物装扮改成那样的。
但那并不是明朝服饰,你用心看下,不论是87红楼梦还是新红楼梦或黛玉传。
人物的服饰,也会有清朝的穿着,只不过比较难发现,而且发髻不是清宫戏中的发髻。
例如请看林妹妹的里面的小袄有满人后的纽扣 再者,看黛玉传的宝哥哥,他的袄也有满人的纽扣。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在哪个朝代?
一 “假借汉唐”不符事实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段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
在对话中,空空道人提出《石头记》“无朝代可考”的疑惑。
石头对此的回答是—— 若云无朝代纪年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其实通观整部《红楼梦》,“假借汉唐”是根本行不通的:书中多处出现古人名,其中很多人物如宋徽宗(第3回)、唐伯虎(第4回)、苏轼(第41回)、朱熹(第56回)等都是在唐朝以后的——至于汉朝以后的人物就更不必说了;再者,还有一系列文艺作品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第17回)、西游记(第22回)西厢记(第27回)、等皆诞生于汉唐以后;另外,例如算盘(第22回)、眼镜(第53回)、爆竹(第54回)等生活用品也都是汉唐时所没有的。
此外,《红楼梦》第一回还有这样的叙述:当时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汉朝时南方政治经济都远不及中原,苏州也不可能成为“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唐朝时“扬(州)一益(州)二”,还有首都兼当时国际大都市长安,苏州自然也与“一二等”无缘。
苏州“大显身手”,那是明朝以后的事。
二 似明似清 非明非清 既然汉唐不是《红楼梦》的历史背景,那又该是什么呢?其实在很多读者眼中,《红楼梦》里的人不是生活在明朝就是生活在清朝。
诚然,书中一些地方体现了这种观点,略举一二如下: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剩下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
(第16回) 尤氏道:“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
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如何?(第74回) 所谓“会票”是明清时对汇票的称呼,其他朝代并非如此,比如唐代就称之为“飞钱”;而“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对明朝科举考试廷试一甲的第一、二、三名的称呼,亦非他朝所有。
除此之外“守备”(掌管分守城堡或负责粮饷等事的官员,见第15回)、“堂官”(衙属长官,见第13回)、“八股文”(第81回)以及《西游记》(第22回)、《牡丹亭》(第23回)等著作都是明清所特有的,那是否就可以说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就是明清时期了呢?首先,明朝是显然不行的。
因为和汉唐一样,全书中也有明朝不曾有过的新事物,如《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第22回)、《满床芴》(第29回)等大量戏曲和《庄子因》等著作都是清初产生的。
其次,《红楼梦》里的人物也不生活在清代。
清代男性是要剃发的,而红楼梦中的男性——比如贾宝玉,则是“头发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从历来有关红楼梦的插画以及戏曲中的人物来看,他们也根本不是清朝人;另外第四回中说皇帝开恩典,“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其中的“才人”是宫中女官名,为魏晋时设置,但清朝的宫中并没有才人一职。
这进一步说明了清朝和明朝一样,也不是宝黛等人的生活时期。
三 混乱的官制 《红楼梦》里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官衔和官署,可谓混乱不堪:王子腾升了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
(第2回) 如今代善早已去世……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 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第2回)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两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
(第4回) 如今闹破了,被锦衣卫拿住送入刑部监,要问死罪的了,前几天被人告发的。
(第81回)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唐、五代、宋、明、清等朝代所特有的官制在红楼梦里被安排在了同一个时期,进行了一场“同台上演”:节度使是唐宋时的官制;(宋朝有虚名无实权)“都检点”是五代时禁军的最高统帅,宋朝初年并被废除了;“锦衣卫”更是只有清朝才有的特务机构;清代六部之下设司,“员外郎”是司主管郎中的副手,而“主事”则是员外郎的下级。
以上官制虽十分混乱,毕竟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红楼梦》里更有大量虚构的官制: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苏州人氏……(第2回) 那时已将入都时,却又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第4回) 贾珍便命贾琼……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
(第13回) 上述的兰台寺大夫九省统制阴阳司皆为作者虚拟的官名或官署名。
另外还有龙禁尉(第13回)、体仁院总裁(第13回)、都太监(第16回)等等,都属于这种范畴。
由此可见,《红楼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无朝代可考”,没有历史背景、打破时间上的约束,这也正是《红楼梦》成为一大奇书的一大奇处。
红楼梦是哪个朝代的事
《红楼梦》是以明朝的背景写清朝的事。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言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叙述的是明朝哪个皇帝时候的故事
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应该是明朝中后期。
具体是哪个皇帝时候的故事就无法考证!因为红楼梦第一回就说了在此之前已有明言:“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无朝代年纪可考”。
连金陵这个地点也是虚构的 !真实的历史背景是以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的事件为蓝本的。
简述甄士隐的遭遇50字?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那天白日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这就是贾宝玉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生后一直挂在脖子上。“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隐去虚构故事、说些“假话”的意思。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竟有闺中女子看上他,赏识他,他非常感动,也动了情心。“贾雨村”,是“假语存”的谐音,或“假语村言”、“村中假语”,意指《红楼梦》这部书隐去了真事,故事是虚构的,说的话也是“村中假语”。“风尘怀闺秀”,不仅仅是说贾雨村想着娇杏,大约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经爱过自己的闺秀和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人,无以为报,就想用小说为她们作传。
这里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意思大概是说,真正的君子才士,只能隐居起来。而能够呼风唤雨的只能是贾雨村这样的“假儒”,这样的贪官污吏。这就揭示了那个专制时代的腐败和黑暗。
另外,“葫芦庙”名,也非作者顺手取来或真有其庙,作者大约是取了“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意思,用意在于:一是调侃贾雨村——看你“卖出什么药”出来;一是自我调侃——看你这部书“卖的什么药”。
黛玉临终前为何对紫鹃说自己身子是干净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红楼梦》的原作者会如何去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今天的我们作为读者只能去猜测。
可以肯定的是,以作者宽广的眼界和对女性的悲悯,断乎不会强调这种事情。
可以肯定的是,黛玉是作者最珍惜的一个人物,没有之一。所以黛玉的死,会散发着这个姑娘至纯至真的人性光辉。
作者无论如何不会把这种封建道德的糟粕,强压到这个姑娘身上!
黛玉之死看上去残酷,可却是作者给这个姑娘开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外挂……
一.残酷却唯美的人生
《红楼梦》这部小说,揭露人性揭露得特别彻底,贾家会从一个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家族,衰落到一败涂地,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程度。
这种衰落不留一丝转机,不会有什么兰桂齐芳重振家族的日子。
可《红楼梦》背景,有着强烈的自传性质。作者对于他的至亲至爱,终究还是会笔下留情,没有让她们真地陷落到泥潭之中。
虽然《红楼梦》的故事没有完结,但先来看四春,四春因为有着明确的判词,依然有着相对完整的结局。
贾元春这位荣国府地位最高之人,这位贵妃娘娘,最后会死于宫斗;
贾迎春这位嫁给中山狼的可怜姑娘,出嫁不到一年,便会被虐待致死;
贾探春作为最有能力的玫瑰花,会被送往和亲,从此一家人一番风雨路三千;
贾惜春这个看破人情的姑娘,选择了出家,伴着青灯古佛过日子。
贾府四位姑娘的悲剧,来自四个不同的维度:
从帝王、到藩属国、到官场、再到民间,这四位姑娘全方位地展示了什么叫悲剧。
尽管如此,作者作为兄弟,依然给这几位姑娘的人生开了外挂。
作为豪门贵族的世家小姐,她们全部都没有经历荣国府真正被抄家的惨状;
作为豪门贵族的美貌小姐,作者完全没有给无德之人觊觎她们美貌的机会。
她们的人生全部清清白白地来,就算是历尽了人间的苦难,作者也让她们干干净净的走……
作者不忍,让她们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那么作为作者最珍视的林黛玉,怎么可能让她说出这样的话来: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这是续书中,林黛玉对贴身丫鬟紫鹃说出的话。
有脑子的人,根本不会说出这样不合逻辑的话。
紫鹃是什么身份?
一个荣国府的家生婢女而已,从南京到苏州,这一路的花费,绝不是紫鹃可以做主的。
林黛玉就是想留下几句话,至少也要说给李纨那样身份的人才可以。
林黛玉对紫鹃说这样的话,简直是在侮辱黛玉的智商。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真的降低了整个小说的格调。
林黛玉是什么人?
她绝不是一个只会流眼泪、耍小性子的小姑娘;更不是一个沽名钓誉、扭捏作态的小姐。
黛玉这姑娘,作者赋予了她至真至纯的品性。
同时随着时间的增长,这姑娘从一个早慧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大姑娘。
扭捏作态,从来不是黛玉的标签。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黛玉从来不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对于朝为越溪女、暮为吴宫妃的西施,黛玉感慨并同情她的命运。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红拂女是杨素的侍妾,黛玉却根本不畏封建礼教,敢直接赞美她追求爱情、追求美好未来的勇气。
这样的林黛玉,怎么可能去扭捏作态,说出那种酸腐文人才能说出的恶心话来!
黛玉就是死,也会死得有尊严、有气度。
二.黛玉之死
红楼未完,所以读者不能真正的看到黛玉之死,有着怎样的凄清与唯美。
但在小说《红楼梦》中,秦可卿和晴雯的故事都是完整的。对于这两位姑娘的死亡,作者都有着完整地描写。
先来看秦可卿,如果抛去对豪门世家风流韵事的那部分,从秦可卿的死亡,可以看到一个女性拥有的胸襟与见识!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秦可卿是第一个意识到贾家这个豪门望族,已经到了该激流勇退时候。
《红楼梦》的作者,绝对不是只看女子是否三贞九烈,来决定女子品性的人。
秦可卿的死亡,既是女子的悲歌,也是对女子能力最佳的赞美。
作者赞美秦可卿的格局与远见,也赞美晴雯的灵性与纯洁。
晴雯的死,让读者看到了下层人物的悲哀;
晴雯的死,不只有唯美的《芙蓉女儿诔》;
晴雯的死,同样从现实生活中就震撼了每一位读者;
晴雯的死,叫了一夜的娘。
从作者的行文中,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秦可卿和晴雯的身上都带着黛玉的影子。
那么黛玉之死,只能更加直击人心。
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她的死绝不只是凄凄惨惨;她的死,同样会带着对荣国府的承担。
荣国府逐渐走向衰落时,每一个公子少爷的婚事,都会成为挽救家族颓势的棋子。
所以探春必须远嫁,这样荣国富就算得上是于国有功。
所以宝玉必须联姻皇商薛家,用宝钗的陪嫁,去堵上荣国府巨大的亏空。
在家族兴亡的抉择中,宝玉与黛玉的小爱情,根本不值一提。
为了整个家族,他们只能选择接受与承担!
而黛玉呢?
这位出身列侯,且是真正书香门第世家的嫡女,她有足够的资本去高攀。
黛玉的婚事,会让贾家去高攀真正的豪门贵族!
从潇湘妃子的称号;
到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这些都是林黛玉或许嫁豪门的谶语。
那时候的林黛玉,同样会选择承担;
那时候的林黛玉,同样会为家族的兴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是个有风骨的姑娘,她不会自尽、更不会投河。
只是她本来脆弱的身体,根本承担不了这样的重荷;
只是她宿命的缘分,会让她为宝玉流干最后一滴相思泪。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当黛玉流血泪的时候,就是她香消玉殒的那一刻。
黛玉之死,会带着她对家族全部的承担,和全部的痴情。
这姑娘会因爱而生,因爱而死。
这样带着仙气而生的姑娘,岂会拘泥于这些世俗的看法。
花落人亡两不知,未尝不是一种洒脱。
这种封建卫道士所扭捏出来的酸字眼儿,真的是毁了黛玉的人设,岂不痛煞读者之心。
关于【苏州通灵珠宝在哪里】和【故事发生地是在北京还是南京】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