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珠宝上海有吗,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
马陵之战是魏国名将庞涓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此战也是他第二次败给同门师兄孙膑,便在临死前感叹说:“遂成竖子之名!”,随后拔剑自刎。
当时距离桂陵之战过了十三年,魏将庞涓正在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就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不得不率军回援大梁。但魏国的魏武卒骁勇善战,而齐国军队却有怯懦之名,孙膑担心齐军在正面战场不是魏军的对手,就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
庞涓感叹齐军怯懦,还没等他攻打就逃跑了一大半,便脱离魏军主力,只率领一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结果在马陵被齐军伏袭,最终庞涓拔剑自刎,在临死前只说了六字:“遂成竖子之名!”,意思是说“倒成就了这小子(孙膑)的名声!”
因为庞涓自知中了孙膑之计,败局已定,而他的失败则会成就孙膑的名声。如果他不自杀,也会再次被孙膑生擒,遭受屈辱,之后眼睁睁看着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即便庞涓还能回到魏国,他也无颜再见魏惠王,倒不如马革裹尸,还能挽回最后一点尊严和名声,于是庞涓在马陵战场拔剑自刎。
魏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沦为了二流强国。魏国军事从根本上被削弱,而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战力强悍的魏武卒成本太高,短期内难以恢复,周边的诸侯也会不断压制魏国,不会给魏国重新崛起的机会,魏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此后开始了齐国和秦国争霸的局面。
孙膑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庞涓,其中马陵之战更是击溃了魏军主力,为齐国奠定了霸业,孙膑也因此扬名天下。而庞涓因常年带兵征伐各国,导致树敌众多,在魏惠王刚将其尸身厚葬不久,庞涓的陵墓就被偷掘毁坏,暴尸荒野。
庞涓自认才能不及师弟孙膑,便捏造罪名陷害孙膑庞涓和孙膑本是同门师兄弟,相传两人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军事兵法。之后庞涓听闻魏国用重金招纳贤士,寻访将相,为此心动,便想下山求取富贵,出将入相,但又担心老师不放他下山。不过老师鬼谷子早已通过庞涓的脸色揣测出他的心意,便主动让他下山,庞涓临行时其师兄孙膑为他送行。
庞涓对师兄孙膑说:“某与师有八拜之交,若有此行能得到魏王提拔,一定举荐吾兄,一同建功立业”。
孙膑说:“吾弟此话当真?”。
庞涓回答说:“弟若妄言,必将死于万剑之下!”。
之后庞涓前往魏国,以兵法才能被大臣举荐于魏惠王,并得到了召见。庞涓入朝时,正值魏惠王用膳,不过魏惠王见庞涓容貌英俊,不是凡人,便放下餐叉,以礼相迎,与庞涓谈论天下大势。表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韩、赵、燕三国,皆势均力敌,该如何发展。
庞涓说:“大王如用微臣为将,保管战必胜,攻必取,继而可以兼并天下,还用担忧六国乎?”若臣为将没有得见效果,甘愿以死谢罪!”。魏惠王大悦,便拜庞涓为将,并兼任军师一职。
《史记》记载:“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之后庞涓率兵打败卫国、赵国等诸侯,宋、鲁、卫、郑等诸侯国君诸君都来朝见魏惠王,庞涓因此更加被魏惠王信任。但是庞涓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师兄孙膑,担心孙膑下山后对他造成威胁,于是暗中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监视起来,之后又捏造罪名处以膑刑(断足或砍去膝盖骨)和黥刑(刺字),想将孙膑埋没于世不为人知,两人从此结仇。
因为当时的士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一定的特权,所谓“刑不上大夫”,受过酷刑的人就不能担任将相,孙膑遭受酷刑,以后就无法担任主将,得到重用。
桂陵之战,庞涓第一次被孙膑击败,并被生擒后来还是一次齐国使者前来魏都大梁城时,孙膑拜见并游说齐使,而齐使见此人谈吐不凡,才行出众,便偷偷用车将孙膑带回了齐国,孙膑这才离开魏国,摆脱了庞涓的控制。
《史记》记载:“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孙膑入齐后凭借才能得到了将军田忌的赏识,被以礼相待,成为了田忌的门客。之后就发生了“田忌赛马”的历史典故,孙膑为田忌赢得了齐威王和诸位公子的千金赌注,一时之间孙膑名声大振,田忌也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被齐威王当作老师。
《史记》记载:“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后来在公元前354年,赵国因出兵进攻魏国的附属卫国,魏惠王就令庞涓率军包围了赵都邯郸,于次年,魏军攻下了邯郸城。赵国形势危急,就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因为受过酷刑,就没有担任主将,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救援赵国。
《史记》记载:“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田忌的想法是直接率兵直奔赵国救援,不过孙膑深谙兵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魏国精锐部队出征在外必定精疲力竭,而国内只有老弱残兵留守,直接进军魏都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兵力空虚的地方,魏国一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国救援,这样不仅能解了邯郸之围,又能起到挫败魏国的效果。
于是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对魏国战略要地平陵进军,以吸引魏军主力,一面直击大梁城郊,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故意用小股部队佯败示弱,从而让庞涓产生轻敌心理,以轻装急行回救大梁,而齐军主力则埋伏在庞涓赶往大梁的必经之路桂陵进行伏击,结果魏军大败,主将庞涓也被生擒。
不过此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赵都邯郸依然被魏国占领。半年后魏惠王还调用韩国军队与魏军组成联军,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联军,之后与各国陆续结盟,将邯郸归还给了赵国,齐魏结盟后,便将庞涓放回了魏国。
马陵之战,庞涓再次战败,成就孙膑之名魏国经过几年休整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展战争,在十三年后,齐魏继桂陵之战后又发生了马陵之战,结果庞涓再次被孙膑击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史记·魏世家》记载:“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魏惠王为了挽回桂陵之战的损失,就联合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告急便向齐国求救,之后田忌和孙膑前去救援,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而在《史记·魏世家》中的记载,魏国进攻的还是赵国,然后赵国再次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建议田忌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被俘后惨死,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杀死。
《史记》记载:“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韩氏请救于齐。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不过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却又是一番不同的记载,魏国是进攻赵国,而韩国与赵国友好,就一起攻打魏国,结果战败,韩国就向齐国求救,由于依仗齐国救援,韩国连败五战,只好再次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国趁势出兵,派田忌和孙膑率兵救援韩、赵,在马陵之大败魏军,杀死主将庞涓,并俘虏了太子申。那么在马陵之战前,魏国攻打的是韩国,还是赵国呢?
紫陌认为魏国攻打的是韩国,因为在马陵之战两年前,秦孝公为了改变魏国进攻秦国,便采纳了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以麻痹魏惠王,于是魏惠王召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天子,企图利用周天子确立魏国在诸侯列国间的统治,但是却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导致魏、韩翻脸,因此魏惠王在公元前342年进攻韩国,韩国告急向齐国求救,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
《史记》记载:“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袭击魏都大梁,在外出征的庞涓急忙撤军回援。孙膑考虑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于是又采用了“减灶诱敌”的战术,吸引庞涓脱离主力追击齐军。齐军第一天先设了十万个生火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只设三万灶。
庞涓见此非常高兴,便丢下步军主力,率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而孙膑此时已经在马陵埋伏了一万名善射士兵,并砍去附近树木的树皮,写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句,和士兵约定说:“天黑见火就万箭齐发”。但庞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正在一步步落入孙膑专门为他设计的圈套。
《史记》记载:“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等庞涓发现中计时已经为时已晚,当他天黑赶到马陵,看见树上写着字,便点火查看,还没等他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漫天箭雨不断射中了庞涓率领的骑兵,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见此却无计可施,自知败局已定,便拔剑自刎,不过在临死之前感叹道:“倒是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遂成竖子之名)。
至于庞涓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多年努力经此一战化为乌有,自己的失败却成就了孙膑之名,后人提起此战赞美的是孙膑,而他却要被嘲笑!
孙膑也确实凭借马陵之战名扬天下,毕竟庞涓是魏军主将,并不是什么无名将领,魏武卒又是当时天下最为精锐和强悍的代表。孙膑能逼死庞涓,用“怯懦”的齐军打败战斗力强悍的精锐之师魏武卒,不正说明他的才能要高于庞涓吗!
结语:庞涓死后,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并俘虏了魏惠王的儿子太子申,齐国称霸东方。而魏国则经此一战元气大伤,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国家,之后在周边诸侯不断打击压制下,魏国不断衰弱,最终被秦国灭亡。
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术也被列入中国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的重要一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西游记为什么提到东方朔?
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东方朔偷王母仙桃的典故,而且很有可能东方朔还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儿子…
仙人东方朔早在西汉时期,东方朔就已位列仙班了,比如刘向的《列仙传》中就将东方朔写在诸位仙人里面。
东方奇达,混同时俗。一龙一蛇,岂豫荣辱。
高韵冲霄,不羁不东。沈迹五湖,腾影旸谷。——西汉刘向《列仙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东方朔这个人奇特豁达,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有时隐身于五湖之中,时而飞腾在日出之处。
在《列仙传》的记载中,传闻东方朔在宣帝时弃官而去,自此不知去向。不知多少年后,有人曾在会稽、太湖一带见过他卖药,此时的东方朔已不知多少岁。因此聪慧的智者就怀疑其是岁星(就是木星)的精气幻化而成。
至宣帝初,弃郎以避乱世,置帻官舍,风飘之而去。后见于会稽,卖药五湖。智者疑其岁星精也。——西汉刘向《列仙传》
西游记中的东方朔在《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中,孙悟空为救人参果树曾跑到方丈仙山找东华帝君帮忙,不曾想遇上了东方朔。
方坐待茶,只见翠屏后转出一个童儿。
行者见了,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
帝君叫道:“曼倩休乱言,看茶来也。”曼倩原是东方朔的道名,他急入里取茶二杯。
——《西游记》
这里的东华帝君就是东王公,有人问了,东华帝君和东方朔到底是什么关系?东华帝君那么大身份为什么会收东方朔为徒?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东方朔很有可能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的儿子。
东方朔与东王公、西王母前文提到,早在西汉时期东方朔就已经是仙人了,后世经过对故事的升华,对东方朔是仙人的记载就更多、更精彩了。比如光武帝时期的郭宪所著的《汉武洞冥记》。
《洞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东方朔于元封年间游蒙鸿之泽,忽然看见王母采桑于白海之滨,有个黄眉翁指王母对东方朔说:“她从前是我妻子,托形为太白星之精华,而你现在也是此星的精气所化。”
朔以元封中游蒙鸿之泽,忽见王母采桑于白海之滨。俄有黄眉翁指阿母以告朔曰:“昔为吾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此星精也。”——《洞冥记》
在中国神话和道教体系里,西王母被称之为金母,东王公被称之为木公。这是按五行属性说的,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汉初的小儿道歌中有这样一段:“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就是修道之人升天时,要先给西王母作揖,再拜东王公。
《洞冥记》中的黄眉翁指的就是东王公,东王公说西王母以前是他的妻子,是太白之精气,而现在东方朔也是太白星的精气所化,东方朔同时还是岁星(木星)之精。
故此可以推测东方朔很有可能是东王公与西王母的儿子,这也从侧面说明,东方朔为什么可以那么胆大妄为,敢三次偷桃了。
当然东方朔有可能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儿子的证据还不止于此,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东方朔跟寿星《洞冥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那汗国回(应该是西梁女国)来,得到十棵声风木。此树长九尺,有手指粗细,出在桓水之滨。传闻此树五千年一湿、一万年才枯萎一次。老子在周朝时已活了两千七百多岁,未见其湿;洪崖先生在尧时已经三千多岁,这树枝也没有折断过一次。而东方朔却已经见过这树枯死了三遍,死后又再生。也就是说此时的东方朔至少已经三万多岁了。
在《洞冥记》中,东方朔给众同僚说:“天下无人知我底细,知我底细的只有大王公。”
东方朔死后,汉武帝找到了这个大王公的问东方朔的底细,大王公却说他并不认识什么东方朔。
汉武帝再问:“那你都懂些什么?”大王公答:“熟悉星象历法。”
武帝又问:“那么你给看看,天上诸星是否都在。”
回答说:“诸星都在,只是不见了岁星十八年,现在又出现了。”
武帝仰天长叹道:“东方朔伴朕十八年,朕竟不知道他是岁星啊!”
朔未死时,谓同舍郎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大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大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乎?”公对曰:“不知。”“公何所能?”曰:“颇善星历。”帝问:“诸星皆具在否?”曰:“诸星具在,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耳。”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郭宪《汉武洞冥记》
东方朔偷桃东方朔偷桃的故事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流传开了,传闻班固所著的《汉武故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东郡送上了一个小矮人,才七寸高,衣服帽子都有,武帝怀疑这是山中精怪,于是召东方朔询问。
东方朔见到后,居然认识,直呼矮人说:“巨灵,你怎么忽然来这里了,阿母(阿母即西王母,东方朔直呼其阿母,这也是东方朔是东王公和西王母之子的证据之一)来了吗?”矮人不回答,指着东方朔对汉武帝说:“王母种桃,三千年才结一次果,结果这小子不学好,已经偷过三次了,于是失去了王母的欢心,因此被贬在此。”
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汉武故事》
注:《汉武故事》一书的作者有班固、葛洪等说法,皆有争议,但成书年代应不晚于魏晋时期。
东方朔其人东方朔其人大家不陌生,都知道他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性格幽默诙谐。可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被大家当成是神仙呢?这和东方朔的博学有关。
东方朔一生所著甚多,神怪经传的著作也不少,比如《神异经》、《十洲记》等等,里面的东西详细博杂,非常有趣,有如亲眼所见,推荐给大家看看…
李白也是东方朔的粉丝,有诗为证:
“朝天数换飞龙马,赦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唐·李白《玉壶吟》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娇韵诗代言人都有谁?
娇韵诗代言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物:刘诗诗、刘亦菲、张静初、刘雯、李宇春、李冰冰、范冰冰、周迅等。这些代言人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明星,他们的代言为娇韵诗品牌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美誉度。娇韵诗作为一个高端的护肤品牌,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和维护,因此选择代言人也是非常慎重的。这些代言人都是非常符合娇韵诗品牌形象和理念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和气质都非常符合娇韵诗的高端、优雅、自信的品牌形象。除了以上提到的代言人,娇韵诗还会不断地选择更多的明星和名人作为品牌代言人,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1.秦始皇身世之谜。
秦始皇生在邯郸。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异人在赵国娶赵姬为妻,在河北省的邯郸生下嬴政,也称赵政。
吕不韦把宠姬即赵姬献给异人(秦庄襄王),秦始皇不足月就出生了,后人怀疑吕不韦献赵姬时,她已有身孕。即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未证实。
电视剧《寻秦记》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之母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后来赵姬至大期(一年)生子名政;《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史记·吕不韦列传》里说,吕不韦将有身之姬献于异人,这与“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记载是吻合的。
司马迁自己也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实身份,“仅以听闻记之”而已,所以前后记述自相矛盾。
2.长生不老药存在吗?药在秦始皇陵吗?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了徐福找不到长生不老药而欺骗秦始皇说,是因其入海寻求仙药遭遇大鲛鱼阻挠,需要派遣擅长射箭的人一起同行,连弩射杀。秦始皇是个暴君,徐福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后依秦始皇的作风一定会被杀头,于是他就带着这千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日本。
徐福虽然一去不返,但秦始皇并没有死了那份求仙的心,四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找到一个叫卢生的燕人,他是专门从事修仙养道的方士。秦始皇这次派卢生入海求仙与徐福有所不同,徐福是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这次卢生入海是寻找两位古仙人,一个叫"高誓"一个叫"羡门"。
而另外有传说是徐福帮秦始皇找到了仙药(后人多认为是"太岁",学名叫"肉灵芝")并派人送了回来,后经方士炼制成为"长生不老药"。只是那药只有一粒,秦始皇即想要长生,又害怕这是毒药,就这么一直犹豫着直到死去,死后,那粒药仍在怀里揣着并随遗体一起埋葬进了秦始皇陵。
3.秦始皇时代天降陨石之谜?
《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
在秦始皇36年的时候,出现了荧惑守心这种天象。不仅如此还有一颗陨石坠落在东郡,有百姓在上面刻字“始皇帝死而土地分。”秦始皇听了之后很生气,就派人前去查问,但是却没有人认罪,他就将石头周围的百姓都杀了,还焚毁了陨石。但是不过多久秦始皇还是死了,秦朝了很快就灭亡了。
4.继承人是谁,沙丘之变之谜?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史记》里记载的沙丘之变有很多疑点。秦始皇在沙丘病重身亡,有历史学家认为秦始皇并没有病重只是风寒,是赵高趁火打劫送了他一程,后联络李斯拥立胡亥,刺死扶苏,逮捕蒙氏两兄弟。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写到:赵高说蒙毅阻止胡亥做太子,胡亥也是以此给蒙毅定罪,说明秦始皇生前至少想过立胡亥为太子。
这样历史公认的二世之立能不能定为篡位就成了一个疑团。秦始皇对胡亥疼爱有加,带他一起出游就能证明,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也能证明。《蒙恬列传》记载: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但是这也不能排除胡亥通过沙丘之变登基的可能性,反而说明秦始皇生前要立胡亥为太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胡亥登基是否是秦始皇本意,沙丘之变的真实性是历史的谜。
5.秦始皇死因之谜。
秦始皇的死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勤政,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6.秦始皇陵墓之谜。秦皇地宫到底是怎样的?
史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工程巨大的秦始皇陵,地下藏了多少秘密,只有真正挖掘的那一天才能得到答案!
关于【何方珠宝上海有吗】和【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