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初量子力学诞生以来,诞生了晶体管激光器等重要发明,被科学界称为第一次量子革命。最近,以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再次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诺贝尔奖公告中说,今年三位获奖者在量子纠缠实验中的贡献“为当前量子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奇怪现象。无论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相距多远,都存在关联,其中一个量子的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量子的状态也会瞬间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对量子纠缠持怀疑态度,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距离效应”。他们认为量子理论是“不完全的”,纠缠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人类尚未观测到的相互作用或信息传递,即“隐变量”。
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切林格后来进行了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贝尔不等式。其中一个实验使用来自遥远星系的信号来控制过滤器,确保信号不会相互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Czeilinger和他的同事还利用量子纠缠演示了一种叫做量子隐形传态的现象,即量子态从一个粒子转移到另一个粒子。团队在量子通信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研究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成果是,2017年,中奥科学家在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了世界首次量子保密洲际视频通话。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托尔斯汉斯汉森在现场解读获奖结果时,展示了一张包含中国量子卫星的图片,展示了中欧之间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
诺贝尔奖官方公报说,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利用量子力学强大特性的新方法,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今年三位获奖者的贡献。他们清除了贝尔不等式等“障碍”,这也是公报称赞“他们的成果为基于量子信息的新技术扫清了道路”的原因。
发表评论